我喜歡買東西,喜歡逛街,所以,嗯,我喜歡street。以方便為主的話,大型商場比street來的方便多,但,對我來說,太無趣了。尤其是,這些年來一直不斷增生的大型商場,每一家長得一模一樣,裡面進駐的商店啊牌子啊都是差不多。其中,最令我失望的是表參道hills,我多愛原有的同潤會公寓,怎麼沒有一位能幹的建築家幫我(?)保留同潤會的歷史性外觀?看橫濱的紅磚倉庫啊,巴黎的La promenade plantée(把停止營業的高架線路改成手藝文化的發信地,高架上的部分也改成綠地,可以讓市民散散步的空間)啊,還有台北的華山文藝地區啊,都是利用歷史性建築物,改成新的文化發信地。

DSC_2115  橫濱紅磚倉庫。

La promenade plantée

26597_380117895431_756125431_4023016_4515435_n  台北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同潤會跡地應該也有機會這樣做,但他們抉擇的更新方式竟然是模仿六本木hills這個方向,但於是它並沒有六本木hills那麼廣大,所以根本沒有模仿到六本木方式的核心,結果做出來的完全缺少了『開在這裡所以才這樣』的魅力。

DSC_2014  表參道的LV

說到六本木,有一位台灣朋友在臉書上提起六本木hills的成立背景,發表了他對都更的看法;有人說那算是最成功的都市更新例子之一,也有人批判說它的高級化,堡壘化是個惡例。雖然我並不討厭六本木hills的長相,以及它的複合式商場功能(有商場,有電影院,有公園,有美術館,有hotel,有住宅區。。。等等的功能),但,要說到六本木hills,我非得提到一件事情不可。那是,與我的血統有關。

我的祖父母的墓就在六本木之丘的『山腳』——林立的高樓群的腳下,在一個小小的寺院的後院裡,他們安靜的睡著。地址是東京都港區六本木一丁目,怎麼聽起來很熱鬧,但,如果你站在寺院的山門之前,就知道,除了從首都高速公路的高架,不斷的落下來的遠遠的車聲之外,一切都很安靜,就像後院的厚厚的深綠色青苔,慢慢吸收著又瀘著所有的都市痕跡似的。

因為我祖父母都不是所謂的老東京,在他們年少時,祖父就從北方,而祖母從西方上來東京的,所以我們家墓誌只是從祖父的早逝的第一個太太開始而已。但,環顧周圍,你會注意到,裡面有許多歷史更久的墓誌,連刻著江時代的年代以及人名的都有。可見,很多老百姓在這附近生活著死著這樣,一代一代地繼承了生命。

這附近在江戶時代屬於所謂的寺町,也就是說很多寺廟集合在一起而發展的地區。但是,戰後經歷了『再開發』(都市更新)的每一批潮流,一間一間的遷移出去,現在剩下了就幾間而已。每當寺院決定遷出,附帶的墓地也一起搬出,但,靈魂呢,真的能一起搬走了嗎??我,並不是在講什麼鬼話之類的,而是,在講都市歷史記憶,歷史遺產。我們不管自己願不願意,已經逼那麼多靈魂搬出郊外了,不管是墓地或是住宅,都是一樣,一樣的逼他們搬出了。我祖父母的寺院,一直沒有答應配合新的都市規劃,——我小時候,好像有看過,我奶奶跟寺院的和尚在大廳的一個角落,低聲的講什麼『不要賣土地』之類的話,雖然我不懂事情,但我記得奶奶一臉皺眉,她本來非常溫柔的臉上呈現了一股不放心的表情。到最後,他們真的沒有把土地賣給建商,但,他們失去了好多鄰居,也失去了令人懷舊的老東京寺町的景色。

然後,現在很少人記得他們搬走了的事,而,在那個華麗的商場裡逛逛。現在,我們去掃墓時,順便去商場玩,那的確是享受。如果你每當逛街,都想到那些為我們的享受願意搬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靈魂,能夠心安理得嗎?所以,當然我們都需要以遺忘的心理作用來處理佔著自己心頭的小地方的內疚。(說道這裡,我發現,這個問題與核電站問題很相似,但越說會越複雜,先不要提它好了。)

——我並不是很喜歡故意把事情拿來享受『感傷』的人。反正,都市都需要更新的時候。但,要如何?那是問題。

那位朋友回應給我說,我對谷中以及月島的看法如何。我只能說不好意思,因為我對那些地區真的不太熟悉。我只知道,這幾年有許多年輕的藝術家手藝作家搬進谷中地區,去開自己的工房,對這個新潮流,我一直覺得很有興趣。那些藝術家因為愛土地所以進駐,因此可能不會亂改變該地區原有的氣氛,也許寧願融入的方式來進駐土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雖然如此,可能也會有一些老當地的反感,但沒辦法,城市反正一直不斷的改變。

我們在二子玉川的商店也是一樣,在我們進駐那個歷史蠻久的小商店街的7年前,雖然我們自己是想要融入那個可愛又溫馨的地區,但,可能有人覺得不太高興,會覺得,我們是像空降部隊似的那麼突然地出現。不過,總不能沒有改變。從我們搬進開公司的7年前開始,我見識到二子玉川這個小城市的都更行程,先是一街區一個街區的『臨時移轉』,以及原地的拆遷,花了幾年才解脫了『不完整的站前商圈』,去年終於有了新的巨大商場。雖然我們一開始是不太習慣,但很快的適應新的城市功能,心裡已經並沒有一絲生疏。

DSC_1608  傳統的魚屋,隔壁是新進駐的花店。

而我們老商店街呢,老在這裡,就老樣子。不過呢,也有了好多看不太出來的小改變,7年前有的已經沒了,之前沒存在的現在有了,商店倒閉後建商蓋了一般住宅,一片中型空地變成10層高級公寓(鄰居反對運動幾年,但沒有成功,ps我並不反對),還有,去年11月商店街中央廣場的銀杏葉那麼黃金那麼美,但是那是最後一次看到它的盛裝,後來不知那天,那棵很大的銀杏樹被砍倒了,等等——真是不勝枚舉。

我覺得,誰都不能完美地控制城市的狀態(如果有人能做到,他是專制者)。最理想是該保留的去保留,該改變的去改變,但到底如何達成『共識』??我的該,可能不是你的該,你的該,可能不是我的該。不然,為了避免可悲的衝突,只好多把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該』拿來討論,多聽彼此的話,,拿出最後結論,就是吧。。。??

arrow
arrow

    ayac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